为什么要掌握主动权?因为要自由。为什么要自由?因为想成为真正的人。为什么要当人?因为想不虚此生。
个人需要掌握主动权,国家同样也不例外,因为“弱国无外交”。军队需要主动权,因为“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掌握主动权,才能改变局面,真正主导自己的命运。
既然主动权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主动权呢?要谈主动权,首先要明确它的定义。主动权是指在某种情境或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当你掌握了主动权,你就拥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这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自由,能够决定自己应采取的行动或策略。
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国家间的博弈,还是个人间的较量,亦或是商战、战场上,都强调获取主动权。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本质上也是在讨论主动权。善于指挥的将领,总是能主动调动敌人,而非被敌人牵着走,这样才能“先处战地以待敌者逸,后处战地以趋敌者劳”,从而在战斗中选择有利的时机和地点,争取最大的胜利,最小的代价。
1950年9月5日,毛主席在中央第九次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愿望是不要打仗,但你一定要打,就只好让你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你的弱点,跟着你打,最后打败你。”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正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从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一步,它让中国不再受制于敌人的步伐,而是能够把握战争的节奏,最终牵制住敌人,迫使其陷入困境。
历史上,唐太宗与李靖讨论兵法时,也曾强调兵法的精髓在于“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他提到,能够左右战争进程的,将领,总是能够调动敌人而非让敌人左右自己,从而在关键时刻占据主动,掌控全局。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和“致人而不致于人”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强调主动出击,注重抓住敌人的弱点,而不是硬碰硬去与敌人的强项对抗。那么,如何理解其核心思想呢?
1965年3月,毛主席在会见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时,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这种战略思维:“打仗的办法就有两条,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叫你打你的?他找我打,但他又找不到,扑了个空。什么叫我打我的?我集中几个师、几个旅,把它吃掉。”这不仅阐明了如何利用敌人的弱点,更强调了如何在战场上调动敌人,集中优势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去攻克敌人的薄弱环节。
展开全文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战略原则:不仅要研究敌人强项,避开其锋芒,还要明确敌人的弱点,集中力量加以打击。掌握主动权的实质,就是通过把握时机、地点和方式,确保自己处于有利地位,做到先发制人,以我之长,打敌之短。
在1947年4月的正太战役期间,毛主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他指出,当时红军即将消灭石家庄外围的国民党军,国民党军正企图从平津地区沿平汉线进行南援。毛主席的指示是,不理会敌人的援军,而是集中力量完成正太战役,将敌军彻底打败,避免受敌人的诱惑,选择敌人的薄弱环节主动出击,采取完全主动的作战策略。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多个场合都阐述了“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原则的精髓。他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敌人要打我时,我就避开他,不让他打到;如果我能吃掉敌人,我就吃掉;不能吃掉时,我就避开,等到有了机会再去吃掉他,一步步将敌人消耗干净。
因此,掌握主动权的核心是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敌人的弱点,最终赢得战争的主动权。
综上所述,掌握主动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立足自身优势,当敌人进攻时,务必确保敌人无法打到自己。当我方发动进攻时,必须确保彻底消灭敌人。
2. 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通过精确打击,一步步消耗敌人力量,最终将敌人彻底摧毁。这就像是用一个个小步骤,一口一口地“吃掉”敌人,直至消灭之。
3. 选择有利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而不是随敌人的节奏起舞。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尽管处于优势的一方更容易掌握主动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弱势方就毫无机会。只要具备正确的指导思想、掌握适合的策略,任何人或国家都能够通过巧妙的手段从被动走向主动,最终掌握局势的主动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