蕗蕎
發文日:105/12/08
蕗蕎
學名:Allium chinense G. Don
英名:Rakkyo、Scalion、lokiy (阿美族語)
別名:薤、蕎頭、小蒜、大韭、蕎蔥等
分類地位:蔥科(Alliaceae)蔥屬(Allium)
原產地:中國
栽培歷史及來源:台灣之蕗蕎栽培甚早,其來源有二說,一為原住民族移民時傳入,另一則為漢民族移住時由中國大陸傳入。
生育特性:蕗蕎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涼爽的氣候,25℃以上高溫則會休眠,一般作二年生栽培,於秋冬季8~10月栽培,至翌年3~6月採收。
栽培地區:花蓮、新竹及雲林等地區較具栽培規模。
利用:蕗蕎是原鄉部落常見且重要的香辛料作物,全株可食,常做為炒食、醋漬、鹽醃或生食,是極具保健功能的食材。原住民常將鱗莖洗乾淨之後直接沾一些鹽巴生吃或是搭配原住民特有的醃生肉(silao)食用,以享受蕗蕎特有的辛辣香味。蕗蕎除了食用之外也被拿來作為藥用,其入藥的部位與食用部位相同,為其鱗莖。
本網站為農業部版權所有,所刊載之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歡迎連結使用。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